大足北山石刻五A级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之一

时间:2018-11-18  来源:fzflxx.com  作者:cqw.cc 我要纠错


 大足石刻是重庆市大足区境内所有石刻艺术品(主要表现为摩崖造像)的总称。区境内摩崖造像星罗棋布,被列为各级文物保护单位的多达75处。其中,国家级6处,市级4处,区级65处。共有石刻造像5万余尊,铭文10万余字,大足也因此被誉为石刻之乡。

大足石刻源远流长,始建于初唐永徽年间(公元650—655年),历经晚唐、五代,鼎盛于两宋,余绪延至明清、民国,创建史达千余年。其造像内容丰富,题材多变,以佛教造像为主,儒释道三教造像俱全,还有他处不多见的纯道教造像。大足石刻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等处摩崖造像为最。宝顶山、北山石刻于1961年被国务院列为“全国文物保护单位”。1999年12月,以宝顶山、北山、南山、石门山、石篆山“五山”为代表的大足石刻,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现为国家AAAAA级旅游景区。

[URL]7ca5b52805a794c682222bee790033a4.jpg

北山,古名龙岗山,北距大足区城龙岗镇1.5公里。以峰起岭联似游龙,岩石参差如龙鳞故名。北山摩崖造像就似一颗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其间,熠熠生辉。

 

北山摩崖造像于晚唐景福元年(公元892年)由唐末昌州刺使、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韦君靖首先创建,后由地方官吏、乡绅、士庶,僧尼等中下层民众续建,经五代至南宋绍兴年间,历时250余年方具现有规模。造像主要集中于佛湾、佛耳岩、观音坡、营盘坡、多宝塔5处,共有370个龛窟,造像近万尊,均为佛教题材。

 

佛湾,是北山摩崖造像的主体,位于北山之巅,为一“坪状”地形,海拔545.50米。造像龛窟鳞次栉比,密如蜂房,建凿于长约300米,高约7—10米的崖壁之上。造像龛窟分为南北二段,中为隙地。从南至北,共编为290号。1—98号位于南段,99、100号位于隙地中部,101—290号位于北段。其中有造像264龛窟,阴刻图一幅,空龛12个,单独编号的碑碣、诗词及记事之碑刻13通。

[URL]662e03b18dee9c84ecbfbf1aac08b15d.jpg

[URL]662e03b18dee9c84ecbfbf1aac08b15d.jpg

北山摩崖造像以其精美典雅,雕刻细腻,艺精技绝,保存完好,时代特征显著而著称于世,展示了晚唐至两宋时期中国民间佛教信仰及石窟艺术风格的发展和变化。

晚唐造像端庄丰满,气质浑厚,衣纹细密,薄衣贴体,依稀可寻盛唐景象。五代造像小巧玲珑,体态多变,神情潇洒,衣饰渐趋繁丽,呈现出由唐至宋的过度风格。宋代造像典雅清丽,宁静秀美。形体上美而不妖,丽而不娇,人物个性鲜明,体态优美,比例匀称,穿戴艳丽,显现出一种高雅圣洁的阴柔之美。

【韦君靖碑】

 

韦君靖碑,位于佛湾之首,编为第2号。

 

碑高260厘米,宽310厘米。由唐军事判官将仕郎前守静南县令胡密撰文,昭宗乾宁二年(公元895年)上石。碑文分上下两部左行竖刻,上部53行,除首行刻35字外,其余满行为30字,计1440字,字径3.5厘米;下部101行,计2866字,字径2厘米,序署145名节级将校名衔。

 

碑不题名,首、次行署韦君靖累衔:“金紫光绿大夫,检校司空,使持节都督昌洲诸军事守昌洲刺史、充昌普渝合四州都指挥、静南军使,兼御史大夫,上柱国、扶风区开国男,食邑三百户韦君靖建。”史称“韦军靖碑”。

 

碑文记述:乾符之际黄巢起义,唐僖宗逃避成都,蜀中藩镇征战,“四海波腾,三川沸腾”的晚唐局势。时任昌州昌元区(今荣昌)令的韦君靖,趁势“合集义军”,雄据昌州。继而蜀中发生著名“三川”之战——涪州韩秀升起义、西川陈敬瑄征讨东川杨师立、王建讨伐陈敬瑄,韦君靖无役不从,由是步步荣升为静南军使,成为统领四州虎视川东的封建领主。在王建夺取西川虎视东川的形势下,韦君靖为求自保,又“维龙岗山(即今北山)建永昌寨”,周围二十八里,筑城墙二千余间,建敌楼一百余所,粮贮十年,兵屯数万。至今是山沿崖寨墙遗迹犹存,尚可窥得唐寨雄风。

 

韦君靖巩固城栅的同时,为求神灵庇祐,“于寨内西□□□□□□□□□翠壁凿出金仙,现千手千眼之威神,具八十种之相好,施□□□□□捨回禄俸,以建浮图,聆钟磬于朝昏,喧赞呗于远近”。(文中“□”表示碑文风化已无法视清之字)韦君靖此举,开创了北山佛湾摩崖造像之先河。

 

此碑记载韦君靖建永昌塞开凿北山石窟,并录唐川中几次重大战役及节级将校编制称谓等史事,可补史之缺载,纠史之讹误,故此碑史料价值极高,是大足现存唯一的唐碑。

韦君靖碑左侧的立像便是韦君靖其人。他头戴曲脚幞头,身著圆领朝服,足蹬朝靴,腰系印绶及紫金鱼袋,双手持笏拱于胸前。看到这尊历尽沧桑,饱受风雨侵蚀的造像,仿佛又让我们回到了那风起云涌、金戈铁马的晚唐年代。

【毗沙门天王】

佛湾第5号,刻于唐代。此龛是韦君靖据《毗沙门天王经》镌造。

毗沙门天王又名北方多闻天王,是佛教护持北方的护法神。龛正中主尊毗沙门天王,头戴高方冠,身著明光甲胄,肩罩龙头披膊,肘套护臂,腰束革带,脚蹬战靴,双眉倒竖,怒目圆睁,给人以一种威严雄焊,强有力的慑服感。天王左右,侍立着眷属中的太子、夜叉、罗刹与五行道天女和天王之妻,皆雕刻精美,各具特色。天王两侧力士面相丑陋,目露凶光,身著甲胄,持剑挥棍,勇不可挡;这些形象恰似唐代赳赳武夫,给人以刚劲之美。左侧男、女侍者则英俊儒雅,贤淑端庄,显露出一种清新的气息与撼人的魅力。那流畅明快的衣纹,舒缓别致的帛带,与轻衣薄裙下的躯体紧紧融为一体,涌动出生命的活力。

 

据佛经仪轨记载,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安西城(今新疆库车区)被番兵围困,守军上表请求救援。但路途遥远,救兵一时难以到达。唐明皇即让不空和尚在宫内作法,请北方毗沙门天王神兵救援。于是空中天王金身出现,大放光明,所率神兵皆著金甲,击鼓声震三百里,地动山崩,同时有“金鼠”咬断敌军弓弦和铠甲绳,番兵大败。唐玄宗闻奏大喜,就令诸道节度,所在州府于城西北及营寨并设其像供养。此后,毗沙门天王像被军旅视为保护神,可得“神力”,故韦君靖首刻此龛以求神力保护永昌寨。另外,韦君靖造此像也有自我比附为唐之毗沙门天王之意。

 

【千手观音】

 

佛湾第9号,刻于唐末,据《千手眼大悲变相》镌作。

主像观音面颊圆润,神情温和,善跏跌坐于金刚座上,头戴化佛冠,身著天衣,双足踏莲。肩上两手与冠顶合托一化佛,胸前两手合十,稍下两手置于腹前,再下两手抚于膝上,身躯左右还称式刻出四十四支手,身后桃形火焰纹背光中亦刻出二十支手,呈扇形展开,象征千手。佛经描绘,千手观音(全名千手千眼观世音菩萨)是一位大慈大悲,普度众生的菩萨化身。千手,喻菩萨法力无边,能拯救一切苦难;千眼,喻菩萨智慧无穷,能明察秋毫,洞悉一切。为表现观音菩萨的慈悲心怀,在观音座下左右侧分别了一穷人一饿鬼的形象。穷人面带菜色,身着单衣,双手捧着布袋接受菩萨的恩赐。饿鬼衣不蔽体,瘦骨如柴,双手捧钵,菩萨将甘露赐予。

龛左右侧壁上部刻画风伯、云叟、雷公、雨师诸自然神。古时,因生产力低下,人们无法与自然抗争,对自然现象也无法完全理解,故而将其神化;并将希望寄托在慈悲的观音菩萨身,以求菩萨庇佑,年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下部刻金刚力士,皆头戴金盔,身披甲胄,俨然唐末英武的将士。

北山佛湾的观世音菩萨是大足石刻中最集中、最多、最精美的。人们敬仰观音、视观音为“美神”,因此,北山佛湾有“美神荟萃的艺术宫殿”之说。观世音,是梵文的意译,也译做“观自在”“光世音”,“观世自在”等。《妙法莲华经·观世音菩萨普门品》中记载,“若有无量百千万亿众生受诸苦恼,闻是观世音菩萨,一心称名观世音菩萨,即时观其音声,皆得解脱。”“观世音”,在唐代,为避唐太宗李世民的名讳,常略去“世”字,简称“观音”,这个称谓一直沿用今天。据印度婆罗门教的古经记载,早在佛教尚未产生的公元前七世纪,天竺(今印度)已经有了“观世音”,是对孪生小马驹。它作为婆罗门教中的“善神”,象征慈悲和善,神力宏大。公元前三世纪,佛教大乘教产生,便将婆罗门教中“善神”观世音,正式吸收成为佛教中一位慈善菩萨,名称“马头观音”。公元元年前后,又将“马头观音”改作男子身。佛教传入中国后,随着时代环境、风土人情、审美意识,以及信仰心理因素等原因,观音逐渐演变为女性化,至宋代时基本定型。大足石刻中的观音几乎全是女性形象。

 

【释迦说法龛】

佛湾第10号,刻于唐代。

龛正壁中为佛祖释迦牟尼,头布螺髻,宽额颊丰,双眼微颌下视,跌坐于莲台之上,沉稳平静。

释迦左右分别侍立弟子迦叶、阿难,左右两壁为观音、大势至菩萨及天王和力士。迦叶身著袈裟,双手合十,表情老成持重。迦叶在佛第子中长期追随佛祖,德高望重,称头驼第一。阿难身著袈裟,为一青年俊男形象,因他常侍佛祖左右,听佛讲经最多且长于记忆,称多闻第一。观音面如满月,眉目清秀,袒胸露臂,肌体丰润,轻纱薄裙之下微见肌体起伏,亭亭玉立,犹如出水芙蓉。大势至菩萨头戴高花冠,身著袈裟,衣饰轻薄,不露臂乳,双手合十,赤足而立,形象端庄。天王则头戴盔,身著甲,头微上扬,广目圆睁,神态威严。

释迦牟尼是是佛教的创始者,亦是一个真实的历史人物,原名乔达摩·悉达多,出生于今印度尼泊尔境内,与中国春秋末期的孔子几乎同一时代。他是古印度迦毗罗卫国净饭王的太子,在对现实社会进行思考后为寻得人生真谛而出家,经过六年的修行,最后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创立了佛教。他被后人尊称为“佛”。“佛”汉译为“觉悟者”,是信徒修行达到的最高果位。苦、集、灭、道四圣谛和十二因缘学说是其最基本的教义。佛教自两汉之际传入中国,便与传统文化的儒、道相互融合从而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后世产生重大深远的影响。

 

【十六罗汉】

佛湾第36号,刻于五代。

龛正中释迦佛跌坐于八角形束腰须弥莲台之上,慈悲、沉稳;其左右分别刻出八尊罗汉,称十六罗汉。罗汉皆身著袈裟,坐姿各一,表情不同,神情各异。

在佛教寺院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十六罗汉”“十八罗汉”“五百罗汉”的壁画、雕塑,它们常是佛教文学艺术作品表现的主题。在佛教中修行有四个层次:首先是“佛”:梵文音译,佛陀简称。意译为“觉者”,觉有三义:自觉、觉他、觉行圆满。二是“菩萨”:菩提萨埵的简称,是梵文音译。意译为“觉有情众生”“道心众生”。又译作大士。三是“罗汉”:梵文阿罗汉的略称,小乘佛教最高果位。大乘佛教还需修菩萨果,佛果。意译杀贼,即灭烦恼,又译不生,永入涅槃不再受生死果报。四是比丘,比丘尼:梵文音译,出家受具足戒者的通称。男曰比丘,女曰比丘尼。至于“居士”,即居家、居财之士,在家修佛道之人。

相传,十六罗汉是佛祖释迦牟尼的弟子。佛在涅槃之际,命令他们常住人世,不入涅槃,济度众生。十六罗汉没有随佛涅槃,在世间接受世人供养,为众生守护佛法。十六罗汉的名称,依据唐玄奘法师所译《大阿罗汉难提·密多罗所说法住记》计有宾度罗跋罗惰阇、罗睺罗等。

 

【三世佛龛】

佛湾第51号,刻于唐末。

 

龛主尊三世佛,正中是现在佛释迦牟尼,著褒衣博带式袈裟,左手托钵置于腹前,右手抚膝,坐于八角形束腰莲座上;左边是过去佛迦叶佛,左手抚膝,右手残,善跏趺坐于金刚座上;右边是未来佛弥勒,双手置腹间施印,跏趺坐于如意轮莲座之上。迦叶、阿难二弟子侍立释迦左右,左右壁刻文殊骑青狮,普贤乘白象,天王护法,俗者供养。

龛外两侧门柱下,各立一力士,赤足袒胸,肌肉强健,神态威武,惜面目已模糊。

三世佛,又称三世如来。指弥陀、释迦、弥勒,配于过去、现在、未来等三世。佛经说,释迦尊为历史上之佛,故称现在佛;弥陀如来乃往昔十劫之佛,故称过去佛;弥勒系五十六亿七千万年后,将出现于此娑婆世界之佛,故称未来佛。

全龛造像形体虽小,但形象古朴,刀法简炼,精工细琢。

 

【阿弥陀佛、观音、地藏龛】

佛湾第52号,刻于唐末。

窟正中阿弥陀佛,身著圆领袈裟,衣纹疏朗有致,生动流畅。头顶高肉髻,布水波纹螺发,双手于腹前结定印,跌坐于束腰莲座之上。左右侍立观音菩萨和地藏菩萨。观音头戴花冠,身著天衣,左手持净瓶,右手持柳叶,亭亭玉立;地藏光头,面相憨实,双手捧珠,赤足站立。

阿弥陀佛是西方净土的教主,是无比光明和长寿的佛。观音是在世俗中最受敬爱和崇拜的神祇,是大慈大悲解危救难的救星。众生受苦受难,称诵其名号即可获救。地藏是在释迦牟尼灭寂后未来佛弥勒下世前这段“无佛世界”里,代理教化六道众生之职任。所谓“地狱不空,不证菩堤,众生度尽,方证菩堤”便是他的宏大誓愿,“大愿地藏”是其美称。

西方净土的阿弥陀佛,普度现世众生的观音,救度地狱所有“罪鬼”的地藏是中国民间敬奉的神灵,三者刻于同一龛作品,在全国其他不同石窟所见甚少,是大足石刻中一个十分特殊的造像。

此龛作品虽龛窟浅小,但造像精美。

 

【古文孝经碑】

古文孝经碑位于北山长廊北段之首,编为第103号,刻于南宋。

碑文刻于六块石面之上,计66行,满行28字,全文共有1815字,今尚1752字。碑文为直行书锩,笔法秀逸俊美,刻工精微明朗。

《孝经》是孔子论证“孝”的一篇文章,其流布过程中分古、今两种版本。古文孝经自南北朝时就少流传,唐代玄宗李隆基御注孝经颁行天下十八章,并刻于太学,即今西安石台孝经,又称今文孝经。二十二章古文孝经几于失传。在此发现孔子所作古文孝经碑文,堪为一大奇迹。1945年,大足石刻考察团杨家骆、顾颉刚等专家考察北山时,认为“环宇间仅此一刻。”

《孝经》通过孔子的学生曾参和孔子问答的形式,重点阐述了有关“孝”的实质和核心。碑文中首先提出“孝”的标准,“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进而规定了从天子到庶人各阶层行孝的具体范围。天子要以孝教民,诸侯要保其社稷和其人民,卿大夫要能守其宗庙,士要能保其禄位,守其祭祀,庶人则要谨身节用,以养父母。

儒家有“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父要子亡,子不得不亡”的说法。但“愚忠愚孝”,孔子并不提倡,碑文中刻有“天子有争臣七人,虽无道,不失其天下;诸侯有争臣五人,虽无道,不失其国;大夫有争臣三人,虽无道,不失其家;士有争友,则身不离于令名;父有争子,则身不陷于不义。”文中的“争”与“诤”相通,即“诤谏”之意。一个有道德修行的人真正的“忠”“孝”应该是孔子所说,“进思尽忠,退思补过,将顺其美,匡救其恶”。

《孝经》的内容极其丰富,贯穿着正心、诚意、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儒家思想。孔子对中国文化有着很大的贡献,在中国文化史上占有很重要的地位。这部刻于石壁上的《古文孝经》,对我们研究先秦文化、思想,以及后来中国文化、思想具有极高的价值。

 

【赵懿简公神道碑】

佛湾第104号,刻于南宋。

碑通高300厘米,宽137厘米、厚3厘米。碑首顶呈椭圆型,上篆书“懿简公神道碑”6字,其四周浮雕龙纹。碑身边框阴刻龙纹,碑文为竖刻,38行,满行84字,计2645字,多漫漶。碑首刻有“左朝散郎,龙图阁待制知永兴军府事蔡京书并篆额”,故今人多称此碑为蔡京碑。

神道碑,是记载死者事迹,立于墓道前的墓碑。据《宋史》记载,懿简公姓赵名瞻,字大观,北宋官至同知枢密院事,1090年亡故。神道碑是墓碑,应当立于赵瞻的老家陕西周至区墓前。此碑刻于此处可能是金兵俘宋徽,钦二帝时,中原战乱 ,赵瞻后人逃至于此,重刻以志纪念。

蔡京,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人品不佳而书法特好。宋《宣和书谱》评价说,蔡京得羲之笔意,自名一家。正书如冠剑大臣,行书如贵贯公子,大字冠绝古今,鲜有俦匹。蔡京失势以后,群情激昂,遍毁蔡京所书之碑,故蔡京书法留存至今极少,史志亦少有收录。今北山所存蔡京手书之碑,堪称书法艺术的精品,十分珍贵。

 

【水月观音】

佛湾第113号,刻于宋代。

观音造像的命名一般有三种,一者以观音手的数量命名;二者以观音手持的法器命名;三者以观音身处的环境来命名。此龛观音造像是以环境命名,龛沿刻水波纹,龛中观音身后有一椭圆形月亮背光,“观音坐水旁,静观水中月”,故名“水月观音”。

主像观音头戴花冠,身披短衫,下系短裙,袒胸露背,披发散垂于肩,璎络蔽体,披巾上下飘动;左脚下垂踏于莲朵上,作戏水状;右腿翘于座上,左手撑座面,右手肘靠膝轻拈天衣一角,呈游戏坐坐于金刚台上,神情温婉,姿态悠闲,风度潇洒自若,恰是一位不食人间烟火的天仙女子,具有浓郁的人间情趣,故被世人冠以“风流观音”的雅号。

在这里佛教艺术让位于世俗艺术,反映了从人到神,从神到人的艺术演变规律,也表现了晚期石窟艺术的一个重要特点即:突破了宗教雕塑的旧程式,有创造性发展,造像具有神像人化,人神合壁的美学意味。

 

【诃利谛母龛】

佛湾第122号,刻于宋代。

诃利谛母称鬼子母、九子母。佛经记载她是王舍城外一位牧牛女,身怀有孕。因城中独脚佛出世,牧牛女被迫歌舞,致使小产,坠死胎儿。牧牛女悲愤发誓,来世要尽食城中人子。她死后与药叉长子结婚,生了五百个儿子,并且天天照誓言都要进王舍城偷食别人的小孩。释迦运用法力将她最心疼的小儿子藏了起来,她号哭求还。释迦教育她将心比心,想想别人失去孩子该多痛苦。于是她改邪归正,发誓愿保护天下的小孩,并愿为幼儿们提供一切帮助。

龛中主像诃利谛母面目端庄,凤冠霞披,慈眉善目,身著华服,足蹬云头靴踏踏几,坐于有屏风背衬的中国式龙头背椅上,左手抱一小孩放在膝间,俨然古时贵妇人形象。其左侧乳母,面目慈祥,敦厚丰肥,盘膝而坐,正在哺乳,人性味儿十足。乳母头裹青色头巾,此等装束便是川东地区农村妇女的打扮。

 

【数珠手观音】

佛湾第125号,刻于宋代。

主像观音俨然一位妙龄少女,立身斜依石壁,赤足站于莲台之上,头戴精美花冠,目光下视,嘴角上翘,双唇微收,流露出一种含颦欲笑天真腼腆的少女情态。她身段窈窕,三道弯的轻盈体态,显得落落大方;肌肤柔和,上体微露;肘悬飘带,腰系长裙,侧面迎风,那裙纱衣带在微风中轻扬,颇有一种静中寓动,“吴带当风”之妙。同时,观音右手持珠,左手轻轻地握住右手腕,双手自然下垂交叉于腹前,给人以豁达大度,悠闲自若的感觉。整个身躯笼罩于椭圆背光之中,营造了和谐统一的完美感和图案形式之美。古代雕刻家们以炉火纯青的高超技艺对观音面部进行细腻刻画,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使观音全然失去菩萨的威严,而是一位动人心魂充满活力,可亲可敬的飘飘仙子,这样处理,缩短了人和神之间距离。从雕刻技巧看,人体比例正确,动态自然,人体转折部位处理恰到好处,试加一份则长,试减一分则短,无论从哪一个角度欣赏都不失为一个形神兼备的佳作。数珠手观音以其秀丽妩媚、典雅精美,俗称“媚态观音”,被视为北山观音之精品。

 

 【摩利支天女】

佛湾第130号,刻于宋代。据《佛说摩利支天女经》一卷镌刻。全龛内容丰富,构思细腻,笔触豪放。

佛经记载,摩利支天女是佛教护持天神二十个中具有自在通力之法的光明女神,常在日前行,能避一切灾难。她最大特点是隐身,与恶魔交战,一贯所向披靡,在二十位大神中,是一位常胜将军。所以长期以来尤为武士所尊崇,将其视为守护之神。

龛中摩利支天女三头八臂,正面善相,呈微笑状。顶上有宝塔,塔中现出毗卢遮那佛。天女头戴花冠,身著天衣,宝带、璎珞、耳饰、手镯等装饰满身。手执剑、戟、弓、盾等兵器,脚踏战车,张嘴娇唱发号令,飒爽英姿,威猛勇武。战车前面二象奋力挽辕,两旁侍立八个金刚力士,皆作武士装束,多头多臂,上身赤裸,著短裙,手持诸般兵器。金刚力士形体夸张,肌肉强健有力,粗犷剽悍,给人以强烈的视觉冲击和心灵震撼,大有扫除魔障澄清寰宇之气概。 

 

【转轮经藏窟】

转轮经藏窟是北山石窟中规模最大最为精美的一窟,建造于南宋绍兴十二年至十六年(1142—1146年),编为第136号。

此龛据南朝萧梁傅大士所创转轮藏而刻。

窟室中央屹立镂空的八角形转轮经藏,以蟠龙为座基,座上是露盘,露盘上刻四十余嬉戏儿童,或坐或立,或爬或卧;露盘上立八龙柱,龙的造型极具动势,雕刻家们运用“转轮经藏”这一法器,起到了象征法轮常转,支撑、采光装饰的作用。全窟呈对称构图,井然有序,正壁刻一佛、二弟子、二菩萨,左右壁各刻三菩萨,或坐或立、或正或侧,既可独立成龛又使全窟浑然一体。大部分造像至今保存完好,宛然如新。从内到外,窟右壁为普贤菩萨、日月观音、数珠手观音;左壁为文殊菩萨、宝印观音、如意珠观音。

普贤菩萨,中国佛教四大菩萨之一,理性、德行第一。菩萨坐于白象背负的莲座上,面庞圆润清秀,体态前倾,目光下视,与观音达成视线的交融,且抿嘴欲笑表现出丰富的内心世界,具有古代东方美女的典型特征。座下奴豹眼圆睁,气质粗犷,匠师们运用刚柔反衬的手法,更加成功地表现了普贤菩萨的温柔典雅。

日月观音,面颊丰腴、和蔼可亲,面部肌肉质感非常强,此像体现了女性肌肤富有弹性的特点,给人留下的印象是一位雍容华贵、安详自在的贵妇人形象。

数珠手观音,身材修长,秀发披肩,面目晶莹,肌肤娇嫩,具有吹弹可破之感。在这里不仅由于雕刻本身的技巧,也由于是面部周围不光滑的表面,以及衣纹起伏转折中的平直线面,把观音的面部肌肤衬托的这样光洁细嫩。

文殊菩萨,是佛门中博学广闻、多才善辩,象征智慧的菩萨。菩萨脸庞方正、双目平观,手握经卷,具有学者的翩翩风度,显得精力充沛而又开朗自负。

玉印观音,头顶花冠玲珑剔透凹浮雕刻而成,虽细腻但不琐碎,极为注重雕刻的整体性,冠上细小珠粒历经八百余年未损一粒。

如意珠观音,手捧如意珠,珠串花簇满身,显得圣洁高贵、稳重含蓄。

由此可见,古代匠师不仅重视人物外部特征的塑造,且善于刻画人物之内心,使这些雕像群具有丰富的“人性”,又不失“仙风道骨”的神性。

全窟雕造工艺精美绝伦,巧夺天工。刀法准确利落,花簇珠串玲珑剔透,观赏者无不叫绝。绕窟细看,有步步移,面面观,色色新之妙。

 

【维摩诘经变相】

佛湾第137号,刻于宋绍兴四年(公元1134年)。

这是大足石刻中唯一的一幅线刻经变画。据题记此经变画是摹刻大足蕙因寺宋石恪的水墨画《文殊诣维摩卧疾图》。

全图可分为两部分,左部主像维摩居士,随意坐于方形宝床上。维摩头戴头巾,手执如意,面向北顾作辩论状。右部主像为文殊,结跏趺坐于宝床之上,左手扶膝,右手举至胸前,面向维摩作问诘状。维摩和文殊头上,各飞出一道毫光,于图像中部上方缠绕,象征二人斗智斗法。

佛经说,维摩居住在毗耶离城,在家修佛为居士。他富甲天下却性悦禅机,家有妻妾儿女却远离五欲淤泥,常以称疾引来佛爷高足探视而乘机与之辩论禅理,此图表现的正是他与博学多才的文殊当面进行的一次论争。维摩“辩才无滞,妙语横生”,事后与文殊统一了在家修行之居士和出家修行之僧侣皆可证正果之一认识。

全图用白描的手法勾勒出维摩的沉稳自信,文殊的沉着应付,散花天女的机灵神巧,运笔意到,神露味浓。此图是一幅难得的精品。

 

【孔雀明王】

佛湾第155号,刻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6年)。据《大孔雀明王经》、《佛说大孔雀明王画像坛场仪轨》而作。

孔雀明王又名阿育王,是印度孔雀王朝创始人旃陀罗笈多之孙。他统一了全印度,大力扶植佛教,并立为国教。他在佛教史上具有承先启后的地位,后来佛教徒将其敬为明王——菩萨。

窟中孔雀昂首挺立,羽尾上张如柱撑接窟顶,背负莲座。孔雀明王服饰华丽,披荷叶形短披肩,胸饰缨络,身长四臂四手,手上托经书、如意,下执扇、孔雀羽毛,盘坐于孔雀背上。孔雀亭亭玉立,嘴向右偏于肩,既增加了生动性,又使孔雀细长的嘴不易断落,可谓用心良苦。孔雀双腿挺立,腿间以乱石山形为像基座,使得整组雕塑细中有粗,韵律别致,也使明王位置上升,增添了庄严气氛。

窟中三壁为千佛,形体细小,排列整齐密集。佛经说世界经历了庄严劫、贤劫、星宿劫、三劫,每劫都有千人成佛,而且各有名号。千佛面相、手势、衣式、坐姿各异,造型玲珑小巧,生动别致,且密布的千佛与雄伟的孔雀相互辉映,使窟内的造像气氛热烈而主次分明。

窟内题记表明此窟为宋代昌州匠师伏元俊、伏世能父子镌刻。

 

【五百罗汉窟】

佛湾第168号,刻于宋代。

窟室为方形平顶,后壁已成空龛。左右二壁石垠横隔各刻六排阿罗汉像 ,计有532身。罗汉皆为坐式,他们或跷脚,或侧坐,或偏头侧耳,或撑腰抚头,面目怡然,自得潇洒,各具神韵。

阿罗汉,意译应供,是小乘佛教所理想的最高果位,称其能杀尽一切烦恼之贼;应受众生供养;无生,不受生死轮回。关于五百罗汉,一说是参加佛教第一或第四结集的五百罗汉比丘,一说是常随释迦听法布道的五百弟子。印度没有五百罗汉造像,中国也是宋代才开始出现的。

窟中是一座用条石、石板砌成的石塔,称为西域禅师坐化塔。塔身铭文记载,“禅师不知何许人也,从西域而来。”禅师云游了许多名胜古刹,来到北山,他有感于此地妙像庄严,风景绝佳,决定在此定居下来,攻读经书。禅师高鼻深目、梵相胡貌且不通汉语,坐化于此。地方和尚和居士捐资督工造了这座坐化塔,以作纪念。

 

【弥勒下生经变相】

佛湾第176号,刻于宋靖康元年(公元1125年)。据《弥勒下生经》镌作。

窟正壁刻弥勒佛,眼观鼻、鼻观心,凝神入定,结跏趺坐于莲台上。佛左右侍立阿难,迦叶,皆身著袈裟。窟左右壁分三层造像有选择地表现弥勒降生、出家、成道、转法轮、度人等情节内容。

《弥勒下生经》是说弥勒从出生到成佛的过程。弥勒生于翅头末城,常思出家,国王儴佉赠他七宝塔留用。弥勒将七宝塔转送给了众婆罗门,婆罗门将琉璃、玛瑙、黄金、白玉等造就的宝塔拆而分之。弥勒越加感到人欲致患甚多,立愿出家,经过修行,成了“未来的佛”。

据佛经描述,弥勒佛居住的弥勒净土极为美好,毫光四起,永无黑暗,土地平坦,金银堆聚;人心慈善,恭敬和顺;树上生衣,庄稼一种七收,用功少,收获多;世事太平,处处是一派歌舞升平,且人皆四万八千岁,命终之时,自己走进坟墓。窟左右壁还描述了儴佉国王及其女舍弥婆帝率众生听佛说法,舍宅出家得情景。

这些内容极富生活情趣,渗透着中国传统的世俗理想和道德伦尚。

 

【十三观音变相】

佛湾第180号,刻于宋代。

窟正中刻圣观音,圣观音左右侧各立六身观音,合称十三观音。两侧十二身观音从所持的器物判断,主要有持钵观音、不空绢索观音、竹篮观音、玉印观音、净瓶观音、如意珠观音、数珠手观音等。

圣观音头戴富丽宝冠,上着天衣,下着长裙,袒露右臂,膝饰珠串;左手撑台,右手抚膝,盘左腿,右腿曲翘,呈游戏坐式坐于束腰高方座之上。左右观音皆头戴花冠,身着天衣,胸部及膝下饰刻璎珞。观音面部恬静,仪容清秀,有的双眼平睁似笑,有皱眉似愁,有的扬眉动目,有的慈容可亲,有的低眉垂目,有的静虑深思,个个身材修长,赤足立于圣洁的莲朵之上,好似十二位美女,造像神奇。

 

【观无量寿佛经变相】

佛湾第245号,刻于晚唐,主要是根据净土三经《观无量寿佛经》、《无量寿经》和《阿弥陀经》雕刻而成。

龛正中刻阿弥陀佛,螺髻金身,善跏趺坐,整个身躯置于浑圆的背光之中;左为观音,右为大势至菩萨,皆宝冠缯衣,肃穆庄严。三像合称“西方三圣”,他们的职能是主宰西方净土,接引众生往生净土。

龛上部及顶部通过神话般的描述,展现了佛经中梦幻般的西方极乐净土美景:四道无量毫光横贯龛顶,净土世界被照耀得通明辉煌,永无黑暗。三圣身后,宝盖香花,精美异常,众生在廊宇之间、筵席之首、扶拦之处或漫游,或观望,或游戏,均以佛为师,以菩萨为友,和睦亲善,呈现出一派“西方净土七重栏,七宝庄严数百斑,琉璃作地黄金色,诸天楼阁与天连”的美景。“三圣”上方,七宝楼阁巍峨屹立,亭台廊榭错落有致,栅栏曲曲同达下界,左右壁之八功德池池水味甘色美、可以解除人们的饥馑温疫。殿、台、廊、栏四周林木茂盛,白花争艳,雀鸟齐鸣,祥云朵朵漂浮上空,彩云飘舞,诸般乐器,悬于虚空,不鼓自鸣;又有飞天起舞,青鸟翱翔,预示着净土成员整天都生活在音乐舞蹈,鸟语花香之中。除了有优越的物质生活条件外,还具备清新,优雅的环境。众生没有任何痛苦与烦恼,自由自在,永远快乐幸福。

“三圣”下方,刻有“三品九生”的内容。所谓“三品九生”是佛教把进入天国的人按其行善积德的多少和智慧的差异,分为上、中、下“三品”;每一品再分成上、中、下“三生”,这就叫“三品九生”。在佛教看来各品进入极乐世界的条件和待遇都不一样,特别是下品须经过若干亿年修行才能荷花化身,高雅圣洁,不染红尘。因此,“三品九生”图像里刻有很多莲花童子,姿态各异,活泼可爱,增添了勃勃生机。

龛最下部及两侧龛沿分别刻出因果业报的“未生怨”故事和往生净土的“十六观法”。据佛经说,古印度国王瓶沙王和夫人韦提希年迈无子经相师卜算,他们命当有贵子,但此人尚在深山修行,命终后才能投胎为其子。国王求子心切,命人断人断粮,饿死修行和尚,和尚死后并未投胎于国王,而变为白兔藏身于国王的花园内。国王闻之大怒,再次命人打死白兔。不久国王喜得一子,取名阿阇世。阿阇世太子长大以后听了恶人教唆,对父亲顿生恶念,于是下令囚禁父王。其母得知后买通狱卒,用酥蜜涂其身、璎珞暗盛琼浆,借探视之机送与国王充饥。后被阿阇世撞见,又怒囚其母。韦提希夫人被囚百思不解,只好虔诚礼佛。佛知道后即先后派大目犍连和阿难前往探视,并自己亲驾祥云,出入深宫,告诉韦提希夫人害死和尚打死白兔的缘由,并说明投身西方净土的“十六观法”。韦提希夫人知其原委,恍然醒悟,毅然遵佛提点,修“十六观法”,后修入极乐净土。

“未生怨”故事和“十六观法”是配合“西方极乐世界”展开的说教,告诉人们把心思集于一处,排除诸般杂念,真心去想西方修行方法,便能往生净土。

全龛造像布局严谨,构图饱满,人物多达530余尊,小者不盈寸,但刻得栩栩如生。天上人间浑然一体极富神话色彩,表现场景繁多展示器物丰富,在表现手法方面高雕、浅雕、镂空诸般技法并用;且透视法则正确,层次分明,空间感极强;这些都充分展示了唐代雕刻的高超技艺。同时此作品为研究唐代乐器、建筑、服饰、舞蹈等方面提示了重要形象资料,在同类题材中至今保存完整,尤为珍贵,被誉为“晚唐最为精美的石窟艺术作品”。

 

 

 

【药师净土变相】

 

佛湾第281号,刻于后蜀广政十七年(公元954年),据《药师经》所刻。

 

药师净土是药师佛主持的东方极乐世界,药师佛是东方极乐世界的教主。龛正壁中刻药师佛,头戴披风,身着通肩圆领袈裟,左手抚膝,右手置胸前(已残),脚踏莲花,坐金刚莲座上,身后饰火焰光环。左为日光菩萨,全称日光遍照菩萨;右为月光菩萨,全称月光遍照菩萨;是药师佛身边的两大协侍菩萨。三像合称“东方三圣”。

 

三圣座下为十二药叉神将。药叉是佛教护法神,主要特点是行动敏捷。这些药叉皆顶盔贯甲,双手于胸前拄剑,脚踏祥云,显得剽焊威武。

 

佛经说,只要人们信仰东方药师,就可避免当世各种灾难。药师佛曾发下十二大誓愿,令众生摆脱天魔外道纠缠,解众生各种横难,使众生饥渴时得上食,贫乏无衣者得妙衣等。正因为信仰药师佛有诸多庇佑,所以历来僧俗两道对药师佛的信仰特别盛行。

 

该龛造像刀法洗炼形象质朴,薄衣贴体颇具唐风,仪容秀丽又似宋刻。

 

 

 

【北塔】

 

北塔,屹立于北山佛湾对面得北塔坡上,既名多宝塔,又名报恩塔,建于南宋绍兴十八年至二十五年(公元1148—1155年),讫今已历800余年,远望近观,雄伟壮观,为重庆市名塔之一。

 

此塔为八面形砖塔,高33米,塔身呈腰鼓状,外有十二层塔檐分塔身为十三级,内作八层(包括底层),有梯道建于塔心,可以拾级攀登,是一座密檐式与楼阁式相结合的塔。塔身外壁、塔心外壁及塔身各面内壁嵌有石刻浮雕,类似小龛。这些小龛共编为127号,按其表现的内容,可分为佛像、菩萨像、护法神像、五十三参像、人物像、碑刻六大类。其中,尤以较完整的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图象最具特色,十分珍贵。

 

善财童子五十三参出自《大方广佛华严经》之《法界品》。它以善财童子先于福城之东庄严娑罗林中,听文殊说法,依其教导一念发起,次第南行,为获菩提而孜孜不倦遍参五十三位善知识,说明菩萨实修实证的过程,揭示修华严者所应追求理想人格。多宝塔内外壁上,基本上是有系统地、完整地把善财童子五十三参的内容情节表现了出来,此为他处造像所不及。

 

北塔又名报恩塔,则是因一真实动人的故事:宋绍兴年间建塔时,四川泸南沿边安抚使冯楫幼年丧父离母,寄养于人,成人之后遍寻其母未成。五十岁时在四川为官,庆五十大寿这天遇一瞎眼老太婆乞讨,老太婆思及儿子也是今日满五十岁,故生悲而哭述;冯辑诧而相问,老太婆不但能说出冯辑籍贯,而且能说出冯辑生下来时是双胞胎 ,二子两背相连,以刀剖开,一生一死,生者背上有长长的刀痕。冯辑叩头认母,悲喜交加,并为母亲延医求治,梵香祈祷,跪舔其母双眼,使其母双目复明,重见天日。冯辑认为皇天有眼,决心出资建塔报恩,为纪念此,北塔又名报恩塔。

 

在北塔的南面的崖壁之上,刻有两尊并坐的大佛,坐身高约10米。左像为多宝佛,右像为释迦佛,皆头布螺髻,身著袈裟,善跏趺坐。佛经记载,一日释迦佛于山中聚众说法之时,从地下涌出七层宝塔,悬于空中,发出妙音。释迦佛以右指洞开塔门,塔中多宝佛禅定坐于狮子座上。多宝佛见释迦佛至,让出半座,并坐论道。

 

标签:

扫一扫在手机打开当前页
  • 上一篇:大足宝顶山石刻五A级景区 世界文化遗产、世界八大石窟
  • 下一篇:重庆文旅精品荟丨美石美刻都精彩 大丰大足等你来
  • 无相关信息
    重庆生活资讯

    重庆图文信息
    看日出日落,赏秋日美景,石岭山寨一日游静享惬意悠闲
    看日出日落,赏秋日美景,石岭山寨一日游静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重庆国际博览中心
    企业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企业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个人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个人社会保险线上办理
    2023年重庆义务教育入学招生政策
    2023年重庆义务教育入学招生政策
    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票价,首末班车时刻表,线路图
    重庆市轨道交通9号线票价,首末班车时刻表,
    国博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及运营线路图
    国博线首末班车时刻表及运营线路图
    重庆环线运营时刻表,环线运营线网图
    重庆环线运营时刻表,环线运营线网图
    推荐信息

    相关文章

    无相关信息

    栏目更新

    关于我们 | 打赏支持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网站地图 | 免责声明 | 帮助中心 | 友情链接 |

    Copyright © 2022 cqw.cc Inc. All Rights Reserved. 重庆网 版权所有
    ICP备06013414号-3   公网安备 42010502001035号